十六年前的春晚,红了相约九八。
寒假过后,回学校,毫不夸张地说,拖着箱子走一路,处处都能听到“心相约,心相约”。
没多久,开会,开“浪淘沙”晚会的策划会。
毫无悬念,相约九八定为压轴歌,在全系范围内公开选角,我推荐了宿舍老三。
老三的声音空灵、清冽。
她最爱唱王菲,每晚,我们都枕着她的歌声入睡。
公开选拔日,“演员”、“评委”们聚在阶梯教室。
两年一次的浪淘沙是历史系的大事,“挑战‘五月花’,赛过‘同心圆’!”团支书动员道,“五月花”、“同心圆”分别是中文系、数学系的晚会。
老三一亮嗓子,全场就静了,随之,是经久不息的掌声。
得到同样待遇的还有大四的李岳,她的声音沙哑些,文艺部长当场决定:“你俩,一个王菲,一个那英!”
接下来,是筛选各班送上来的节目,有的还只是创意。
大小合唱、小品、相声、舞蹈……
人在安庆,黄梅戏一定要有;此外,时装表演,推陈出新——“时装”都用报纸糊;诗朗诵四月的纪念,“二十二岁,我爬出青春的沼泽,像一把伤痕累累的六弦琴……”,朗诵者满脸痘,伤确实不少,我和老三相视而笑。
节目定完,文艺部的同志们留下来开小会。
找排练场地、请老师、买道具、借演出服,合唱要落实到每个班出多少人……
各人领命,散时,繁星满天。
从此,每日晚饭后,大家便去歌舞升平。
我盯第一分队,在教一:
1101,李岳、老三练歌。
1102,开场舞好日子。
1103,曲艺专场:两组小品。
老三不矮,李岳太高,为达到视觉的平衡,李岳吩咐:“去,买双十厘米以上的高跟鞋!”老三哭丧脸,她打篮球出身,只会穿球鞋。
一遍遍练习,一开始不是这个起高了,就是那个忘词;后来便总是笑场,终于默契,竟有创新:李岳唱“相约在甜美的春风里,相约在那永远的青春年华”,老三便做辅声:“来吧,来吧”;第二回合反之。唱到第三十个晚上,简直完美,隔壁的曲艺、舞蹈同仁闻声而来,挤在门口纷纷鼓掌。
那天,我们一起去吃夜宵,在学校旁边的宿松饭店,满当当坐了两桌。
已是四月,我穿了件毛线裙,-口堆着绒花,老三还是球衣,李岳吓唬她,“上台那天,你要露!”说着,便用指甲划老三的脖子、后背,“这里,这里……”
席间有一明一暗两对情侣,97本的王凝及其男友是明,他们分别是好日子的男女领舞;94本的周仪和95专的孙琴是暗,这次演小品,大家都说,那层薄纸即将捅破。
啤酒喝了一瓶又一瓶,李岳忽然说:“这是我最后一次参加浪淘沙了”。
周仪接茬,话题转向就业、实习,我压低声音和老三讨论:“等我们毕业,每月一定能拿六百多块吧?”
节目越来越像样,我们又开了几次会,逐一解决音效、化妆、主持人问题。
走两次台,最后一次是带妆彩排。
彩排前,老三拎着长裙摆,踩高跷一样蹬着高跟鞋,围着寝室长桌先练了几圈。
正式演出那天,王凝的脚崴了,带着伤跳完好日子,她的男友举着她下台,她单手呈迎客松状,观众们还以为是特意设计。
黄梅戏打猪草很受欢迎,因为所有人都会唱;时装表演结束,文艺部长擦把汗,他总怕报纸被姑娘们不小心挣破。
周仪演一个失足少年,孙琴演老师,最后,周仪给孙琴跪下了,台下,有人起哄:“求婚吧!”
当然,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相约九八。
散开马尾,戴上花冠,穿白纱裙的老三宛若仙子。
李岳也很美,盘着头发,扬着下巴,像一只骄傲的黑天鹅。
“相约在甜美的春风里,相约在那永远的青春年华”。
“来吧,来吧”。
观众们鼓掌鼓得要疯了,最后,全体起立,口哨频起,要求返场。
只好返场。
没有准备合唱的歌曲,只能一人一首独唱。
老三还是唱王菲,轮到李岳,她站在台中央,“再过二十多天,我就要离开师院,谢谢大家听我唱最后一首歌”。
一首未经彩排的歌。
“徐徐回望
曾属于彼此的晚上”
没想到她唱得那么好,好到原本沸腾的观众安安静静。